6月的鬆原文化路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現場,安裝事業部各崗位人員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附屬設備安裝工作。又到了月中,事業部技術主管王鐵泉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到項目進行月度檢查。大夥都打起十二分精神,生怕這個愛“挑毛病”的技術達人又挑出什麽問題來,他是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!
真是怕什麽來什麽!這個月雖然技術層麵都符合標準,但是眼尖心細的王鐵泉還是挑出了問題——配電箱底部進線不規則,箱內線路分布不整齊,整體質量觀感做的不夠好。
雞蛋裏的“骨頭”挑出來了,下一步就是問題總結會和限時整改了!截止目前,100多個配電箱已經全部安裝完成了,況且整個行業內都是這麽做的,為了一個麵子工程,全部重新安裝,意味著大家前半個多月的辛苦都白費了!
問題通報會上,王鐵泉明顯感覺到了大家的抵觸情緒,一改檢查時嚴肅的表情:“雖然我們現在做的符合行業標準,也不影響使用功能和質量,但文化路管廊今後要作為樣板進行展示,每一處的細節都代表我們中慶的品質,大家認為現在的標準能夠代表我們中慶的水準嗎?”看到旁邊的幾位同事都低下了頭,王鐵泉趁熱打鐵,斬釘截鐵地向大家承諾道:“請大家相信我,3天內,我會拿出一份可行的標準化安裝方案!”
開完會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,王鐵泉又下到管廊內進行排查,沿著配電箱電線的走向,他發現配電箱內部施工布線的空間很狹窄,線路無法定型彎曲並整齊排列,進而影響整體觀感。如果能有一種具有固定功能的綁紮材料,將電線整齊彎曲,問題便迎刃而解了。
王鐵泉首先找到了絕緣尼龍纖維套管,他將每束電線均勻的穿進套管內,緊密的纏繞在線路直角彎曲處,反複進行拉伸調整。由於配電箱中的電線較細,無法完全填充滿套管,綁紮效果並不理想,第一次的嚐試宣告失敗
文化路地下綜合管廊深7米,廊體內部陰冷潮濕,已經呆了5個小時的王鐵泉凍得瑟瑟發抖。由於配電箱已經固定在管廊內壁,隻有留在管廊內進行實地試驗,才能保證試驗的效果。每進行一次試驗,王鐵泉都要彎下身體,將頭探到配電箱底部,一根一根去調試綁紮距離,幾次試驗過後他已經累的直不起腰。
為了3天的承諾,他根本顧不了那麽多,捶捶腰、搓搓手、套上件棉服,繼續進行試驗。在管廊裏呆久了便忘記了時間,回到項目部,已經是次日淩晨。